出口民调显示德国保守派赢得大选,极右翼政党异军突起:一场政治地震的启示
根据德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出口民调,德国中右翼保守派联盟(基民盟/基社盟,CDU/CSU)以约32%的得票率赢得本次联邦议院选举,时隔四年重新成为议会第一大党。然而,更引人注目的是极右翼政党“德国另类选择党”(AfD)的异军突起——其得票率从2017年的12.6%跃升至约21%,超越执政联盟中的社民党(SPD)和绿党(Bündnis 90/Die Grünen),跃居议会第二大党。这一结果不仅标志着德国政治格局的剧烈震荡,更折射出欧洲社会在多重危机下的深刻裂变。
基民盟/基社盟的胜利,很大程度上源于选民对当前联合政府(社民党、绿党、自民党)的不满。过去三年间,德国经济陷入“技术性衰退”,2023年GDP增长率仅为-0.3%,能源价格飙升导致制造业外流,而政府力推的绿色转型政策因成本高昂加剧了社会争议。保守派领袖弗里德里希·梅尔茨(Friedrich Merz)以“重振经济竞争力”为口号,承诺削减企业税、放宽产业监管、重启核能,成功吸引了传统工业区和中小企业主群体的支持。
与此同时,移民问题成为保守派拉票的关键抓手。2023年德国接收的难民申请数量突破30万,创下2016年难民危机以来新高,部分城镇因安置压力爆发抗议。基民盟借机强调“秩序与安全”,主张收紧边境管控、加速遣返非法移民,这一立场在保守选民中引发强烈共鸣。
如果说保守派的胜利是“理性选择”,那么AfD的爆发则更像一场“愤怒的狂欢”。该党在东部地区的得票率高达34%,成为图林根、萨克森等地的第一大党。其支持者中,既有对通胀不满的蓝领工人,也有担忧文化身份被稀释的市民,更有对主流政党彻底失望的抗议选民。
经济维度: 德国东部长期面临产业结构单一、人口外流等问题,人均GDP仅为西部的73%。AfD以“停止对乌军事援助”“优先解决国内贫困”为口号,将经济困境归咎于执政党“滥用纳税人资金”,成功将反建制情绪转化为选票。
文化维度: 在伊斯兰极端主义恐袭、跨性别议题争议等事件刺激下,AfD的“反移民”“捍卫传统价值观”主张获得部分中间选民 tacit支持。民调显示,18-25岁青年群体中AfD支持率达17%,远超上届的8%。
政治真空: 传统大党为组建联盟不断妥协政策立场,导致核心选民流失。AfD则凭借激进言论和社交媒体攻势,填补了“沉默大多数”的发声渠道。
选举结果公布后,欧盟内部一片哗然。法国总统马克龙称此为“欧洲的警钟”,波兰总理图斯克则警告“极右翼势力可能破坏欧洲团结”。德国作为欧盟经济的“压舱石”,其政治右转将产生深远影响:
1.
对俄乌冲突立场松动:AfD明确反对向乌克兰提供武器,保守派虽支持援助但要求设定“成本上限”,这可能削弱欧盟对乌统一战线。
2.
3.
绿色转型踩刹车:保守派主张推迟淘汰燃煤电厂、重新评估碳中和时间表,与欧盟现行气候目标直接冲突。
4.
5.
移民政策收紧:若保守派与AfD在地方层面合作(如东部州议会),德国可能推动欧盟边境管控全面右转,激化与南欧国家的矛盾。
6.
尽管保守派成为第一大党,但组建稳定政府面临严峻挑战。传统上,基民盟倾向于与社民党或绿党结盟,但此次选举后,社民党得票率跌至15%,绿党仅为12%,即便联合自民党(9%),仍难以达到半数席位。更危险的是,AfD可能利用其议席优势,在预算、外交等关键议题上制造僵局。
一种可能的剧本是保守派选择与极右翼进行“非正式合作”,例如在特定法案中争取AfD支持。尽管梅尔茨公开否认这一选项,但东部州的地方政党已释放试探信号。若此趋势蔓延,德国二战后“不与极右翼结盟”的政治禁忌或将被打破,进一步加剧社会分裂。
此次选举不仅是德国政治的转折点,更揭示了全球民粹主义浪潮的复杂面相:当经济增长失速、文化认同危机与地缘冲突叠加,主流政党如何平衡“原则与实用主义”?欧盟能否在内部离心力加剧下维持共同愿景?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答案,但可以肯定的是,德国这场政治地震的余波,将长久回荡在欧洲乃至世界舞台。
Contact With Us
Please enter what you want to find
Contact With Us